- 法治建设研究中心
张荆教授:防控校园霸凌的六大措施
张荆教授:防控校园霸凌的六大措施
最高检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顾问
张荆教授近照
今年的六一,最高法发文“对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不纵容”,并首发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指导案例——初中生反击15名霸凌者被认定为正当防卫。教育部也发布最新通知,防治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落实首问责任制。实际上从今年3月邯郸“三少年霸凌杀害同学王子耀”事件曝光后,“校园霸凌”一直被热搜,成为广大网民讨论的焦点。
那么,我国校园霸凌具有普遍性吗?为什么会有校园霸凌?有什么措施能够防控校园霸凌呢?今天我们就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解答。
一、校园霸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
2019-2020年,华中师大课题组曾对六省130余所中小学校1万余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,调查结果表明:校园霸凌的发生率为32.4%,应该说比例不小,具有一定的普遍性。
目前的校园霸凌主要有四种形式:一是肢体霸凌,就是用肢体殴打、推搡、虐待对方,调查表明:这种霸凌行为约占10%。此外,还有关系霸凌,就是冷落、忽視、用群体排斥的方式欺辱一方,比例约为16%,三是言语霸凌,这种霸凌的比例最高,约占60%,就是传播谣言,嘲笑、侮辱、起外号,用威胁的语言攻击对方。四是近十来年新生的网络霸凌,利用互联网进行谩骂、公布个人隐私,拍摄有损形象的照片或短视频,并挂在网上羞辱对方等,网络霸凌约占15%左右。
学生们在一个屋檐下读书,在一张讲台前学习,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,同学之间的矛盾和争吵不属于霸凌,霸凌是较严重的侮辱或殴打行为,持续时间长,重复率高。霸凌会导致被霸凌者的失眠、饮食失调等,还会造成心理创伤,导致焦虑、恐惧、自尊降低、人际关系疏离,逃学,甚至悲观厌世、自杀等。许多霸凌的创伤不可逆,会伴随终身。一项霸凌后果的调查显示:14%被霸凌者说不想上学;30.3%的想报复回去;25.3%表示不如死了算了。
二、校园霸凌的原因分析
从学者的研究看,校园霸凌多发生10-16岁之间,也就是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二年级阶段,初一下半学期和初二阶段霸凌发生率达到高峰,然后平稳下降。专家分析认为:小学升初中,来到新的环境,学生有新鲜感,行为比较收敛,另外,为了与小学教学衔接,初一上半个学期课程并不很重。到了初一下半学期,新鲜感消失、学业加重,学生之间的差异显露,老师也会心里形成学生上中下的心理定势,部分教师会不经意地流露出喜爱和厌恶,会对学生的霸凌行为产生一定的暗示。
其次,青春期的展开,遗精、初潮、第二性特征,荷尔蒙分泌旺盛。此时,一些成人社会的教育方式无法适应青春期的孩子们,他们担心孩子乱蹦乱跳出事故,被追责,课间课后都圈在教室里。放学家长接回家,继续关在屋里做作业、玩电脑。他们旺盛的荷尔蒙如何排解?霸凌成为他们的一种排解方式……青春期的孩子们需要亲近大自然,需要奔跑、需要剧烈的运动,需要呼喊、歌唱……需要能量的释放!
再次,随生理的变化,“心理断乳期”出现,孩子们开始疏离父母等权威,向朋辈群体寻求成熟和安全感,他们在朋辈群体交往中展现其影响力和忠诚度,许多霸凌者与霸凌的起哄者或旁观者与此有关。
下面让我们分析一下霸凌者的心理与成长环境:
心理学研究发现:霸凌者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霸气松爽,而是内心充满焦虑,他们是膨胀的自我与脆弱自我的混合体,有着强烈的支配欲,容易发怒,会误认为他人的举动是针对自己的敌意,霸凌他人是为了疏解自我意象中的焦虑。
对霸凌者的脑实验发现:让他们观看伤害他人的影片并测得脑部运动状况,与奖赏相关联的区域变化异常活跃,实验推测霸凌者在实施霸凌行为的过程中可获得快感。
关于霸凌者的成长环境研究发现:霸凌者的家庭环境充满冲突和不良教养,存在家庭暴力的高达1/3,再有就是父母对子女的过度溺爱。
分析完霸凌的加害者之后,让我们看一下被霸凌者的特征,研究发现:(1)成长有缺陷的孩子容易遭到霸凌,比如:身体残疾或体态异常的孩子,像是过于肥胖者或过于瘦弱的孩子容易遭到霸凌。(2)家庭地位低。父母的学历越低,家庭经济条件越差的孩子越容易受到霸凌。(3)破损家庭:父母离异或再婚家庭子女、留守儿童受霸凌的几率明显高于普通未成年人。
三、防控校园霸凌的六大措施
(一)反霸凌行为的同时必须反歧视
通过上述的研究,学者们发现反霸凌不能仅仅反对霸凌者的欺辱和攻击行为,还要反对霸凌行为背后的歧视观念!少年的发育有早有晚、有胖有瘦,学习成绩有优有劣,家庭经济条件有好有坏,穿耐克鞋的孩子没有必要歧视穿解放鞋的孩子……人们生而平等,人的尊严必须尊重,今天的弱者可能明天的强者,今天的霸道者可能是明天的落伍者。每个孩子的未来发展都无法预测、也无可限量。
(二)拨乱反正,营造反霸凌的社会氛围
在这一轮的校园霸凌网络大讨论中,不少网友与我辩论,让我深感到许多观念必须拨乱反正,比如:男孩子哪有不打架的。甚至有网民说:我就让我孩子从小学杀活鸡,男人不见血,不打架怎么能成为男子汉,怎么能够上战场保家卫国。我问他:你的话有实证研究的根据吗?现在许多霸凌的学生把霸凌他人的照片或短视频挂在网上大肆炫耀,不以为耻反以为荣。说明他们的价值观和是非观是有严重问题的!
犯罪学的实证研究表明:少年霸凌者不是未来的战斗英雄,其中60%的人会在24岁之前成为犯罪者。所以我们必须坚定的对霸凌行为说不!我建议参照“国际粉红日”,在开学的第一周,人们佩戴粉丝带,彰显我们反霸凌的主张,营造反霸凌的社会氛围。
(三)推进反校园霸凌的专项立法
近年来,国家高度重视防治校园霸凌,2016年教育部等多部门颁布了《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》,2017年颁布了《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》,2021年又颁布了《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》。我们可以在这些政策文件实践的基础上,推进《反校园霸凌法》专项立法,宣告校园霸凌的违法性,国外已有这样的立法先例。同时我们需要完善和细化校园规章制度,明确校园霸凌的责任追究,对霸凌者采取分级处遇,先批评教育,然后校级处分、监督参加学校和社区的公益劳动、强制转学、警察训诫、送专门学校、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我想强调的是我认同强制转学,但反对开除学籍,因为犯罪学研究表明:开除或辍学与未成年人犯罪呈正相关。
(四)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。
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召开反霸凌的主题班会,以灵活多样的形式,如戏剧表演、舞台剧、故事会等,让学生在同辈群体的互动中理解反霸凌的价值,掌握防控欺凌的知识与做法。
近些年来,国际上关于霸凌问题的研究集中于霸凌旁观者的研究,研究发现:霸凌现场如果有同学出来劝阻,平均7分钟就可以结束一场霸凌。